婺源文化嫁接旅游推动发展升级

2014年03月11日 14:29  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婺源12月4日消息(吕富来)11月26日,“2013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中华五显文化论坛、中华灯彩摄影大赛、全国民俗类“非遗”保护研讨会等文化精彩活动在让百姓游客一饱眼福的同时,也让大家一睹全国民间艺术的诡秘神奇与独特魅力。

  走进婺源,但见徽风赣韵浓郁和畅,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徽剧、傩舞、茶道、板龙灯、豆腐架等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婺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通过引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开发的文化旅游景区占据全县景区90%以上的份额,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15个。今年1至11月,该县接待游客943.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92亿元,同比增长21.6%、20.69%。

  文化村落为旅游着色添彩

  走进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这里徽建古宅异地保护,天街巷道修旧如旧,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特色主题客栈、民俗文化演艺、美术影视创作、农耕文化展示和农家生活体验五个特色基地独具魅力,游人如织。作为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导的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篁岭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水口文化、楹联文化、饮食文化等灿烂夺目,列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婺源大力实施徽派村落保护工程,制定《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的所有建设行为,都要经过县保护委员会审查同意,对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改造和非法贩卖古建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投入8000多万元改造旅游精品线沿线村庄和旅游景点3000户非徽派建筑,将全县打造成徽派建筑大观园。此外,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古村落外围划定新区,由建设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管理,由规划部门精心设计30套徽派建筑图纸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最大限度地保护徽文化村落的整体和谐性。

  文化体验为旅游鼓劲喝彩

  走进婺源县清华镇花园村九思堂,这里飞檐、朱门、雕窗、画栋,古色古香;天井、厅堂、厢房、柴间,一尘不染。堂主吴志轩告诉笔者,九思堂由一茶商建于1902年,历经1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使房子备显沧桑,梁木腐朽,门窗漆脱落。因此屋主另择地方建起新房,全家搬到新房居住。后来,吴志轩看中了被屋主闲置的九思堂,决定租下这座老房子,将其改造成徽商文化度假古宅。“九思堂徽商文化度假古宅就是要让游客体验百年前徽商们精致高雅的生活,感受浓郁的徽文化氛围。”全新而又极具徽商文化特色的九思堂一开张,就受到文化人的追捧,生意火爆异常。无独有偶,在婺源县思口镇延村明训堂,通过客商精心打造,雅致安宁的徽派大宅,让游客静心悟道乡居之趣,呈现供不应求、一宿难求的局面。

  近年来,婺源充分发挥古民居、古祠堂、古桥梁、古亭台、古码头等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江湾、汪口、晓起、思溪、延村、李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景区。同时,将徽剧、傩舞、茶道、抬阁、地戏、灯彩、婚嫁等民俗文化活动和歙砚、三雕、纸伞、傩面、制茶等传统技艺展示融入到文化体验项目当中,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深度游,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

  文化产业让旅游绽放异彩

  走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婺源朱子艺苑,该公司创办于1989年,占地面积17200平方米,拥有雕刻技艺工人160人,下设朱子砚石矿、朱子龙尾砚厂、朱子工艺品厂和北京朱子艺苑文房四宝销售公司。朱子实业依托朱子理学文化背景,成功打造集砚台制作销售、学术研究、古砚展览、现代作品展示等于一体,充盈朱子文化、歙砚文化和徽墨文化的园林式砚文化大观园,年接待品砚、购砚游客30万人次,年创收益上亿元。

  近年来,婺源通过实施华龙木雕、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国际旅游商品城等文化项目建设,支持鼓励传统手工艺者和相关企业开发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龙尾砚、三雕饰品、工艺伞、刺绣、根雕、傩面、竹刻等一批传统技艺类旅游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游客广泛欢迎。同时,婺源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启动复制文物类旅游纪念品生产,受到诸多喜爱收藏的游人青睐。目前,婺源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作坊、店铺)达1140家,先后开发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100余种,创造华龙木雕、天翔傩面、朱子砚台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年产总值逾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5%以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节庆-节庆网-中国节庆全国交流大会官网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