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马庄闹元宵 传统民俗格调高

2014年03月04日 14:31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 孙晓慧 孟国栋

  今年2月22日至24日(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举办了第27届元宵灯会。马庄村元宵灯会是中华节庆协会命名的“中国最具创新价值的民族节庆”,自1987年开始举办。传统民俗风味是今年元宵灯会最大的特色,民俗表演、非遗展演、神农祭祀、大型花灯、传统面灯等特色文化项目让数万游客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元宵灯会的主会场为马庄新落成的民俗文化广场和中心街。直径两米多的牛皮大鼓配以生肖彩灯高高矗立在文化广场大门口,甚是醒目。中心街由南向北绵延一两公里,挂满了村民自制的各式花灯,十二生肖、花轿、八仙、西游记师徒、双龙戏珠、各式水果以及家畜家禽等,惟妙惟肖,五彩缤纷。夜幕降临,所有花灯点亮,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斑斓的灯光中。灯如海,人如潮,四面八方的百姓齐聚马庄村,欢庆佳节,除赏灯外,还能享受到马庄乐团和民俗文化表演团带来的文化大餐。

  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丰富灯会内容,马庄村今年更是把灯会由原来的只在晚上开展拉长至白天。白天进行舞龙、舞狮、花轿、旱船等民俗表演、大型神农祭祀活动,晚上有农民乐团专场文艺演出,并邀请豫剧团每天演出两场经典戏曲剧目,可谓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再看民俗文化广场两侧,惟妙惟肖的面人、各式精美的香包布艺、精致形象的传统面灯、铁拓画等等各种民间艺术品,让人应接不暇,大饱眼福。

  60多岁民间艺人尹洪恩师傅的摊位前挤满了小朋友,只见他把一团面放在手心左搓右捏,再用小刀一挑一戳一按,一个惟妙惟肖的齐天大圣就跃然指尖了。面人也称面塑,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虽然制作方式比较简单,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距离面人摊不远,一个布艺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摊位的绳子上挂满了各式香包,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琳琅满目,这些手工香包不仅式样精致唯美,还隐约透露着质朴的中药香草气息,这摊位的主人便是马庄村民王秀英老人。王秀英奶奶自小酷爱传统布艺,10岁时,就能绣花、制作布鞋、缝制荷包等工艺品。如今,老人制作的中药香包已获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广大顾客喜爱。

  当然,马庄的元宵灯会不得不提的一个亮点就是村民自制的面灯。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每逢元宵节,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为了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富足平安,家家都会捏制具有苏北地方特色的面灯,有兔子灯,老鼠灯,龙灯、莲花灯……生动逼真。不同的动物面灯要摆放在不同的地方。点亮的狗形面灯要放在家门口,让它保家护院;点亮的鸡形面灯放在鸡栅边,祝愿家鸡不生病、多下蛋;鱼灯要放在水缸上,祝愿合家幸福、财源顺水来;猪灯被放在猪圈旁,祝愿家畜兴旺;龙灯要放在粮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如今马庄仍保留着元宵节蒸面灯的习俗,广场上有附近村民现场制作面灯。65岁的夏文英阿姨正在蒸制面灯,她一边制作一边对围观的游客介绍说,今年是小龙年,所以特意蒸出好多“二龙戏珠生肖聚会”祝福面灯来灯会上展示。老风俗讲究正月十五蒸花灯,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吃。不过旧时侯家里穷,父母在元宵节做了面灯要点一整个元宵夜,还不能吹灭,小孩子们常常会围在面灯周围,偷偷用小舌头舔舐灯芯的豆油,一点一点地啃灯台。正说着,几个小孩围拢过来挤在面灯周围想看个究竟,夏文英赶紧拿出一个莲花面灯点上灯给他们玩,几个小孩子像接到宝贝似的端着跑开了。

  马庄元宵灯会,内容丰富,场面壮观,引起周边省、市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和多家媒体的关注。三天灯会每天都有数万游客前来看民俗、赏花灯,浓郁的传统民俗气息更是让游客切实体验了一次久违的年味十足的元宵节。

  节庆-节庆网-中国节庆全国交流大会官网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