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普陀山照壁文化

2014年02月25日 11:46  普陀山管委会
普陀山法雨寺的九龙壁普陀山法雨寺的九龙壁
南海观音《大士海会》后照壁南海观音《大士海会》后照壁
“观自在菩萨”照壁“观自在菩萨”照壁

  凡朝圣游览过“海天佛国”普陀山的香游客,大都看到过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西方庵、宝陀讲寺等寺院庵堂内外的照壁吧!这些照壁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佛教氛围,精美的佛像艺术令人叫绝,还吸引了众多中外香游驻足观赏。

  据了解,照壁又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照壁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它的造型,装饰,色彩与其所在建筑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文化往往隐含着皇家权利布置、秩序感、社会等级制度等之间的关系,其共同作用于空间构成的诸元素,无形中制约着集体的思维方式,意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空间的发展,与世界观、伦理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是密不可分的。

  照壁主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石材、木料、琉璃等种类。考究的影壁,壁座用砖、石雕砌成须弥座;壁身砌出框架,框芯表面用一尺见方的方砖或琉璃砖斜向45度铺砌,中心和四角可有琉璃或砖雕成的吉祥词语或花卉,如“福”字、“寿”字,或花鸟动物,寓意吉祥;壁顶上装筒瓦,用砖或琉璃砌成檩、椽形状,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等。

  照壁的作用,据说一是避免大门与宅院内门直通,防止走漏财运;二是辟邪,迷信认为恶鬼只能走直线,屏墙可以抵挡他们,所以又常在照墙上饰以阴阳符号当做护符;三是控制气流,调节室内冷暖,有益于主人健康;四是回避视线,避免一眼窥见宅内;五是一种装饰。

  据新编《普陀洛迦山志》记载,普陀山古代保存下来的和改革开放后新建的照壁现共有19处。

  在这19处的照壁中,规格最高的要算现在法雨寺的九龙壁。该照壁原位于法雨天王殿外庭院南墙,壁上镌有“唵嘛呢叭咪哞”六字,这六字是佛教中喇嘛派的咒文,有祈祷智慧、解脱、救济、快乐的意思。法雨寺原壁毁于“文革”。1987年在原址上改建为青石精雕九龙壁,与寺内九龙殿遥相呼应。法雨寺九龙壁不同于北京故宫、北海、大同三处的陶制九龙壁,它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优质青石精雕细凿拼接而成。有的石板上是半个龙头,有的石板上是一只龙角,有的是一只龙爪。这么多石块拼接,竟然不露隙缝,看上去像是在一整青石上雕刻而成。此块九龙壁耗人力7615工,高达2米,凸出16厘米,全长12米,厚1米。下盘为清式须弥座,四边顶端飞檐翘角,上部是石梁石瓦,梁与梁之间共雕有十七条造型各异的小龙。九条青龙昂首舞爪,争抢龙珠,栩栩如生,似在画壁间飞动,成为“海天佛国”一处胜景。

  雕刻图案最多的要算南海观音的后照壁了。此壁称为“大士(观音)海会”壁,竣工于2001年底,总投资150万元,壁长30米,高4米,重200多吨,以观音大士召开海一样大的法会为背景,画面上参加法会的文珠、普贤菩萨和众多天神、罗汉、弟子以及其他各类佛像,神佛全用青石浮雕而成,整幅画面均雕刻得栩栩如生。

  而镌刻文字最多的一块,就是位于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济寺永寿桥南堍,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观自在菩萨”照壁(俗称菩萨墙)。据佛家说,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称为观世音;又因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称为观自在。

  该照壁由11 块石板组成,壁长16米,高5 米,琉璃瓦覆顶,龙蟠曾吻。照壁右边镌刻《华严经》句:“海上有山多圣肾,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口口口口(四字风化漫漶,根据经书内容应是“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照壁中间镌刻着"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每字约两米见方。照壁左边镌刻一篇《心经》。

  此照壁上镌刻的这些文字都出自谁人之手?我曾多次独自或陪客人到该照壁前时仔细观看过,虽然都有落款,但因年代久远,落款有些已经风化脱落,无法查考,有些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照壁右边的《华严经》句落款是“口口心明盥沐敬书”。“心明”上方二字已风化。经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心明”应是时任普济寺住持的泽堂心明。此照壁上镌刻的《华严经》文字应是他所为。

  最近,笔者从普陀山翁德康先生撰写的《普陀山文化》有关“观自在菩萨”照壁一文中得知,泽堂(1665——1745),名心明,字珂月,俗姓邵,浙江明州(今宁波)人。13岁时,家人为他聘娶王氏女,泽堂不从,弃家到普陀山旃檀庵礼潮音禅师,并剃发受戒。康熙十年(1671),朝延实行海禁,遣返僧侣。泽堂的父亲控诸官府,督令泽堂归案。不到一年,其母亲亡,其叔叔被狗咬死。泽堂感到人生无常,出家夙志更坚,遂投奔当时正在慈溪寿峰寺的师父潮音,协助创建先觉、圣寿二寺。在先觉寺期间,泽堂日夜祈祷返回普陀山遂重兴梵刹之愿。

  若干年后,海禁解除,泽堂回到普陀山。康熙二十九年(1690)与师潮音,改明万历以来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并得到定海总兵蓝理帮助,建普济寺大圆通殿(即观音殿)。三十七年(1698)潮音禅师圆寂,合山公推泽堂继位,但他谦让给法弟古心,自已担任协理。四十二年(1703) ,泽堂赴苏州陛见,奏请赐御碑镇寺。雍正十二年(1734),泽堂 80大筹,四明翰苑史在甲、都察使邵基有等分别为他作序赠诗。作为当时普济寺住持的泽堂禅师,在普济寺前的照壁上题刻《华严经》句,理所当然。

  “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落款处,有上下两方白文篆刻印。上方印由左右两字组成,左边一字已局部风化,很模糊,经仔细辩认才知是“庵”字,右边一字已完全风化,无从查考,下方印由四字组成,风化也很严重,经仔细辩认,为“天都散人”。

  《心经》落款是“大清雍正二年十二月望日榖旦天都信官汪守湜敬立,旃檀林文犀广蜚谨书”。

  “观自在菩萨”落款处的两方篆印“口庵”和“天都散人”,应是书写人的姓名章或字号章。“口庵”一章,因缺少一个字,难以确定其为何人,但从“天都散人”章和《心经》落款“天都信官汪守湜敬立”分析,他应该是安徽歙县人氏。这在清代许琰编著的《普陀山志》中也可得到印证。“许志”卷之八“精蓝篇”在介绍百子堂时,有如下记载:“柏子庵(百子堂)在塔前(多宝塔)狮子岩下,僧一心,鄞人,年十六岁来山,受具于慈水五磊寺。性好静,于寺前缚茆,日课法华,后结宇于兹。其孙续静等夹辅经营。潮音和尚题其像有‘小溪流水碧,古寺晚钟残,懒举庭前话,人天许独闲’之句,可想见其地与人矣。壬午腊月,续静等又创大悲阁于庵之右,与海印莲花池襟带,新安汪睡憨镌观自在菩萨五大字于石。

  节庆-节庆网-中国节庆全国交流大会官网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