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挖掘多元文化 壮大产业优势

2013年09月06日 12:02  每日甘肃网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演唱。在甘肃省庆阳市的环县,皮影演唱大师史呈林的名气可不小。凭着一口纯正的陇东道情和精湛的皮影演出技艺,全国文博会、全国非遗展演、上海世博会更令他声名鹊起;不仅如此,史呈林的道情皮影还曾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埃及等国家引起不小的反响。

  而道情皮影还只是庆阳市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角。

  庆阳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影响深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庆阳市全力挖掘、传承、弘扬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庆阳社会文明永远的背景

  庆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周朝的先民们,在这里开塞拓土,修城筑池,“教民稼穑”,“陶复陶穴”,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庆阳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纯,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庆阳市被誉为华夏远古农业的“北方摇篮”,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有着丰富内涵的农耕文化,不仅成为庆阳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也对庆阳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庆阳市按照“产业聚集抓园区”的要求,加快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步伐,带动文化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位于庆城县的农耕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目前已建成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园区景观。以周祖陵森林公园为依托建设的岐黄文化产业园,以打响“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两块牌子为目标,已初步建成岐伯圣景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岐伯祠、岐黄中医药博物馆等文化主题和重点景观。

  庆阳,是甘肃省惟一的革命老区,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就在这里建立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庆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核心区域,为党中央、毛主席和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大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领导中国革命和战争。在革命斗争中铸就的老区精神,是庆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众多的革命遗址是国家、省、市确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庆阳市紧紧抓住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国家“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契机,先后投资3.2亿多元,以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革命旧址等为主的红色纪念场馆建设及景区各项配套项目建设初步完成。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大红色旅游开发,使庆阳市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去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0万人次,同比增长75.6%,旅游业总收入10亿元,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7564个,全市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庆阳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和影响深远的红色革命文化,也孕育了庆阳淳厚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三首唱红陕甘宁边区、唱遍大江南北的民歌都出自庆阳农民歌手之口,至今仍被广泛传唱,经久不衰。

  以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为代表的庆阳“五绝”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个项目进入省级名录。去年,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皮影雕刻)”和“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庆阳香包绣制)”榜上有名。

  淳厚的民俗风情,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济名片。为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庆阳市从2002年起先后多次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周祖农耕文化节,以节会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以庆阳香包等为核心品牌,建设了一批以香包、刺绣、剪纸、皮影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如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市共有民俗文化产业企业100多家,国家、省、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770多人,从业人员达20万人。开发民俗产品5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10亿多元。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成了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

  浓厚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庆阳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近年来,庆阳市始终把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凝聚人气、激发活力、提升动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机制,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的建设思路,庆阳市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市县城区休闲广场、乡镇文化广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村委会、学校等场地,大力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市、县城区共建成群众文化活动休闲广场130个,全市116个乡镇中有105个乡镇街道已修建了休闲文化广场,4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文化休闲广场。同时,还拨付专款,新建、改建了市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建成市、县、乡、村体育场馆1000多个,市体育场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

  如今,在庆阳市,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项文化盛事。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书画笔会、戏曲沙龙等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更使群众融入文明、进步的文化氛围中。庆阳市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大型农村文艺汇演。以庭院文化和文化大院为主的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也蓬勃兴起,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使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上,庆阳市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思路,以文化活动项目为纽带,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市场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市县财政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实施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十二五”期间,庆阳市的目标是建设文化大市,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文化建设“141”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打响“四大品牌”,完善“一个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打响“四大品牌”,即打响“岐黄故里”品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打响“周祖圣地”品牌,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业;打响“红色南梁”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打响“庆阳香包”品牌,建设全国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完善“一个体系”,就是突出文化育民、文化惠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