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3年08月14日 15:32  沧州日报

  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落幕,沧州人在为成功举办这场盛会而骄傲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武术资源,将武术产业做大做强。

  武术节上,武术精品万人大展演活动,创造了中国武术拳种同时展演人数最多的基尼斯纪录。记者看到,这些参演者不少都是稚气未脱的少年,无论是沧州武术代表性拳种八大门派——劈挂拳、燕青拳、六合拳、八极拳、八卦拳、功力拳、查滑拳、太祖拳,还是沧州所独有的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53个武术门派都有青少年习练。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不少痴迷中国功夫的洋弟子也来武术节一展身手。

  记者了解到,目前沧州武术馆校达130多个,习武健身人数达数十万。在沧州各地公园、广场、学校、社区,到处都有习武群众,泱泱武风吹遍狮城。

  武术节的繁荣过后,做强武术产业,做好武术传承文章,成为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一个大话题。尽管我市习武者众多,尽管我们有着广泛的传承基础,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远远不够。

  老拳师绝技妙招亟待保护

  “沧州武术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老拳师学问都在肚子里,而他们年事已高,许多绝技妙招濒临失传,亟须保护和抢救。”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对保护沧州武术的提示。

  记者在采访我市一些拳师时了解到,由于生活环境、所处时代和习武占用大量时间等因素,我市拳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传承。

  市武协副主席、沧县武协主席王志海提出“三名”( 名人、名拳、名馆)战略。他说,要大力支持武校、拳社建设,尤其是对拳师,通过组织演示交流,支持外出参赛,进行培训、组织外出考察,让拳师们长见识,并力争打造名人、名拳、名馆。

  通臂拳传承人郭贵增说:“我市命名了首批传统武术传承人,这对传承和弘扬沧州传统武术是一件大好事。另外,还要注意保护传承人,加紧整理老拳谱。”

  武术创新应加大力度

  武术被称为中国功夫,中国功夫的背后是大量时间的付出,这种习武方式是武术魅力所在,但也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一位体育老师说:“中国武术入门较难,训练更难。国外拳术会个三招两式即可升级评段,中国武术一般扎马步、走架子就要数年。若有小成做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没有10年以上的艰苦训练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武术对练习者有严格要求和限制,若想达到顶尖高手,必须由名师面对面地口传身授,实际上许多名师当初也有这样的学徒经历。尤其是对心法、口诀、内功的训练,若无老师当面指点,根本不明其义,不知从何入手。例如太极拳,许多拳师就断言,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到目前尚无一例。”

  我市的一些拳师以前做了一些传承方式的改革,近年来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进展;王志海编排了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套路动作等,这种创新应加大力度。

  搭建武术传承平台

  武术节前,武术进学校热热闹闹,武术节上万人展演,不同门派、拳种,由群众方阵演出,显示了我市武术拳种的群众基础。

  一些门派传承人表示,他们不希望武术节“一窝蜂”,而是希望这种群众尚武习武的势头能保持下去。

  王志海说:“应协助武校做好招生、培训、输送工作,努力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升武校、拳社办学质量,为传播传统武术搭建平台。”王志海提出了武术进学校、进课堂并进行了实践。2000年,王志海向沧县县政府建议,要让传统武术进学校、进课堂。2001年,沧县全县中小学开设武术课,为保证这项工作正常开展,他办的武校免费开展了武术师资培训,为武术进课堂提供了师资保证。

  有的人提出,尽管目前我市已有一些武校,但毕竟涉及面窄,参与人员少,在我们这个武术之乡,武术应像广播操一样,进入全市各学校,

  武术节前,我市一些拳师起早贪黑进机关、学校教授武术,他们没有门户观念,不分远近,不辞辛苦,有求必应。这些拳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乐意把传播武术的事业坚持下去。

  同时,他们更盼望沧州体校能够升格,成为我市乃至为全国培养武术人才的摇篮。

  一位姓韩的市民认为,不少沧州人因为文化基础差被挡在体育院校门外,只能做些较低层次的工作,失去了继续深造和弘扬沧州武术的机会。沧州体校升格后,这种状况或可改观。

  老拳师刘连俊介绍说:“在沧州的每个县、乡中,都有不少好手。老辈儿的沧州人,差不多人人都会两手,现在练的人相对少多了。但是,沧州人生来就是武乡人,血液里有这样东西,丢不了。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祖上传下来的这些宝贝,并继承发扬下去。”

保存  |  打印  |  关闭